反渗透软化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,受水质、操作、维护等因素影响,可能出现多种问题,直接影响出水水质、设备寿命和运行效率。以下是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:

一、出水水质不达标(电导率 / TDS 升高)
膜元件污染或损伤
污染物(泥沙、胶体、微生物、有机物、结垢物)附着在膜表面,堵塞孔径,降低截留率,导致杂质渗透量增加。
膜元件因氧化(如余氯超标)、机械划伤或老化,出现针孔、破损,使未处理的原水直接混入产水。
操作参数异常
进水压力过低(低于膜要求的工作压力),导致反渗透推动力不足,杂质截留不彻底;
进水温度过高(超过 40℃),膜孔径因热膨胀变大,截留能力下降;
回收率过高(如超过 75%),浓水侧杂质浓度过高,易发生浓差极化,导致污染物渗透。
预处理失效
预处理滤芯(石英砂、活性炭、保安过滤器)堵塞或过期,未有效去除悬浮物、余氯等,加重膜污染。
二、产水量下降
膜污染严重
胶体、微生物(生物膜)或结垢物(钙镁盐、硅垢)堵塞膜孔,水流阻力增大,产水量随污染程度逐渐下降(是最常见原因)。
进水条件恶化
进水压力不足(如泵故障、管路堵塞),膜进水流量降低;
进水温度过低(如冬季水温<10℃),水的粘度增加,流动性变差,产水量随温度降低而下降(温度每降 1℃,产水量约降 3%)。
膜元件性能衰减
长期运行后膜老化,或因氧化(余氯、重金属)、化学清洗不当(酸碱浓度过高)导致膜结构不可逆损坏,透水性下降。
三、系统压力异常(高压泵压力升高或降低)
压力升高
膜元件污染(尤其是结垢、胶体污染)或保安过滤器滤芯堵塞,导致水流阻力增大,高压泵出口压力上升;
浓水阀未正常开启(如阀门故障、手动调节不当),浓水排放受阻,系统压力憋高。
压力降低
高压泵故障(如叶轮磨损、电机功率不足),输出压力下降;
进水管路泄漏、阀门未全开或过滤器严重堵塞,导致进水流量不足,系统压力降低。
四、膜元件污染与结垢(最频发问题)
碳酸钙 / 硫酸钙结垢
原水硬度(钙镁离子)高,且回收率过高、未投加阻垢剂或阻垢剂剂量不足,浓水侧离子浓度超过溶解度,在膜表面析出结晶,形成坚硬水垢(表现为产水量下降、压力升高)。
微生物污染(生物膜)
原水微生物含量高(如地表水、井水),预处理未有效杀菌(如紫外线、杀菌剂失效),微生物在膜表面滋生形成生物膜,堵塞孔径并产生腐蚀性代谢物,导致膜性能恶化(常伴随异味、粘液状污染物)。
胶体 / 颗粒物污染
原水中的泥沙、铁锈、胶体硅等未被预处理去除,沉积在膜表面形成滤饼层,增加水流阻力,尤其在进水浊度超标的情况下更易发生。
有机物污染
原水中的腐殖酸、油脂、洗涤剂等有机物吸附在膜表面(尤其疏水型反渗透膜),形成有机污染层,降低膜的透水性和截留率。
五、设备泄漏
管路或接头泄漏
管路老化、接头松动(如 O 型圈磨损、卡箍未拧紧),或安装时接口未对齐,导致水从缝隙渗漏(常见于高压管路、膜壳进出口)。
膜壳损坏
膜壳材质老化(如玻璃钢壳长期受压开裂)、安装时受力不均,或因超压(如浓水阀突然关闭)导致膜壳破裂。
密封件失效
膜元件两端的密封圈(如端盖密封、浓水密封圈)老化、变形或安装错位,导致原水与浓水 / 产水串流,影响水质和压力。
六、浓水量异常(过大或过小)
浓水量过大
浓水阀故障(如阀芯磨损、无法关紧),或手动调节时开启度过大,导致过多原水直接从浓水端排出,产水率降低。
浓水量过小
浓水阀堵塞(如被结垢物、杂质卡住)或调节不当(开启度过小),浓水排放受阻,易引发膜污染和系统压力升高。
七、噪音或振动过大
高压泵异常
泵内叶轮磨损、轴承损坏,或进水管路进气(产生气蚀),导致运行时噪音增大、振动加剧。
管路固定不稳
高压管路未牢固固定,水流冲击时产生共振,或管路中有空气未排尽(形成气锤现象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