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判断
纯水设备管路是否泄漏,需结合外观观察、压力检测、流量监测及辅助工具排查,针对不同管路(如低压管路、高压管路、接头部位)的特点采取对应方法,具体如下:

一、外观直观排查:初步定位泄漏点
水渍与湿润痕迹
巡检时重点观察管路表面、接头、阀门、法兰等部位是否有水滴、湿润痕迹或白色盐渍(水中矿物质蒸发后残留)。
低压管路(如预处理阶段的原水管、活性炭出水管)泄漏多表现为持续滴水;高压管路(如 RO 膜壳进出水管、高压泵出水管)泄漏可能因压力高形成水雾或细微喷射状水流(需近距离观察)。
管路变形与腐蚀
金属管路(如不锈钢管)若存在腐蚀穿孔,会在锈蚀严重处出现泄漏,伴随管路变薄、局部凹陷;
塑料管路(如 PE 管、PVC 管)若因老化或外力挤压导致开裂,裂缝处会有明显泄漏,且可能伴随管路变形。
设备底部与地面检查
观察设备机架底部、地面是否有积水,尤其在管路密集区域(如阀门组、泵体附近),积水可能是上方管路泄漏滴落所致,需沿水流方向向上追溯。
二、压力测试:通过压力变化判断泄漏
当外观无明显痕迹但怀疑泄漏(如产水量莫名减少、压力下降)时,需通过压力测试验证:
静态保压测试
关闭设备所有进出水阀门,使管路系统处于封闭状态,记录初始压力(如 RO 系统浓水侧压力、预处理管路压力)。
静置 30 分钟后观察压力变化:
若压力下降>0.05MPa,说明存在泄漏(压力下降越多,泄漏越严重);
排除压力表故障(如指针卡滞)后,逐步打开各段管路阀门,分段保压,缩小泄漏范围(如先测试预处理段,再测试 RO 段)。
动态运行压力对比
正常运行时,记录各段管路的压力值(如原水泵出口压力、RO 膜进水压力、浓水排放压力),建立基准数据。
若某段管路压力突然下降(如 RO 进水压力较基准值下降>0.1MPa,而其他参数不变),可能是该段管路存在泄漏(压力未有效传递)。
三、流量与产水数据分析:间接判断隐性泄漏
进出水量失衡
记录设备的进水流量(原水流量计)、产水流量、浓水排放流量,正常情况下应满足 “进水流量≈产水流量 + 浓水流量 + 系统损耗(微小)”。
若进水流量远大于产水 + 浓水流量(差值>5%),且排除流量计故障后,可能是管路存在未察觉的泄漏(部分水未进入后续流程而直接漏失)。
产水量异常下降
若设备产水量突然减少,且排除滤芯堵塞、膜污染等因素(如清洗后产水量仍未恢复),需考虑高压管路泄漏(如 RO 膜壳密封圈泄漏,导致部分产水混入浓水或直接漏出)。
四、辅助工具与进阶排查:精准定位微小泄漏
肥皂水检测法
针对高压管路接头(如法兰连接、螺纹接口),将肥皂水涂抹在可疑部位,若有泄漏,会在泄漏点产生持续气泡(压力越高,气泡越密集)。
适用于难以直接观察的微小泄漏(如螺纹接口密封不良)。
听声法
在设备停机但管路仍保压状态下,贴近管路听是否有 “嘶嘶” 声或 “滴答” 声,高压泄漏的 “嘶嘶” 声较明显,可沿管路逐步移动监听,定位泄漏点。
红外热成像仪(适用于大系统)
对于复杂管路系统(如车间分布式纯水管道),可使用红外热成像仪扫描,泄漏点因水温与环境温度差异(尤其冷水系统),会在热成像图上显示异常温度区域,快速定位泄漏位置。
染料示踪法
向管路中加入少量食用色素(如红色、蓝色),关闭设备后静置 10~15 分钟,打开管路分段检查,泄漏点会因色素渗出而显色,适用于塑料管路或隐蔽管路。